close

[成都檔案]晚清中醫考試 落榜者不服"約戰"第一名

成都中醫事業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從天回鎮挖掘發現的扁鵲醫術和經穴髹漆人像就為這段淵源提供瞭最有力的佐證。清末民初以來,王樸誠、黃濟川、沈紹九、童輝之、馬雨農等名醫在成都不斷湧現,名重一時。

時代大背景下,成都中醫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官方的推動。老成都行醫曾出現各種亂象,“看碟下菜”,“庸醫”流竄於市,行業無規范、沒門檻,人人可掛牌行醫,因此中醫良莠不齊。自清政府實行“新政”後,開始對醫療制度改革,首先就是醫生資格認證--實行執業資格考試。

改革雖算不上完美,但對醫士的管理納入瞭警察局的職責范圍,從中醫考試到執照的頒發,審核,從醫館開業到行業組織管理,都制定瞭相應的規章制度,推動瞭成都中醫發展步入正軌。

1

嚴格考核

寫錯別字也不予錄取

“考核醫生,是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內容。而成各軍營單位抽肥都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四川省著名歷史文化學者鄭光路強調,而在其所著《成都“變臉”--中國城市近代化縮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披露瞭珍貴的歷史細節:

1905年,清政府在巡警部警保司內設衛生科,職掌考核醫生給照、管理清道、防疫……這也是中國政府首腦機關第一次出現“衛生”一詞,標志中國近代化醫療衛生事業的創始。1906年巡警部改為民政部,衛生科升為衛生司,設保健、檢疫、方術三科。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初一,成都警察總局正式掛牌,周善培為首任總辦。1905年擴大為通省警察總局,管理全川警政兼管成都市區警務。1908年,改設為四川通省巡警道。屬下綜理全省警政,兼管省城警務,並增設衛生科。

當時沒有國傢統一考試規則,於是周善培曾把成都所有醫生800多人,集合一起進行考試,不合格者取消行醫資格。考試題目如下:

1、壬辰年“麻腳瘟”從何而來?

2、“傷寒”與“瘟病”的區別。

3、病情條件的分析。

4、“癰疽”陰陽何以分別?

考試時周善培參加監考,標準嚴格,誰寫“別字”馬上取消考試資格。

1905年,賀倫夔任四川警察總監(又稱總理),又令成都醫生“赴局考驗,分別給憑,無憑者不準受醫”。1908年高增爵接掌巡警道,對醫生更嚴格考核。考核結果有“優等”24名,“中等”40名。其中內科如沈紹九、張子初、陳心甫等,兒科如謝躍衢、王樸誠等,外科如黃雅亭、吳介誠等良醫。

成都檔案館保存的眾多《警察考驗醫生卷》中,不乏王樸誠等名醫的答卷。據成都市檔案館編研人員介紹,王樸誠從事中醫兒科工作六十餘年,造詣頗深,主張防重於治。在1914年參加考核之前,早已行醫多年。

檔案顯示,王樸誠居住在西順城街。“西順城”,顧名思義即在街道的西邊就是城墻,這道城墻就是明代蜀王府外墻的東墻,王樸誠開設的榮豐堂也就在順城街上。

2

評判靈活

考生不服成績可補考

官方醫士考核主要有哪些?由成都市檔案館提供的1924年四川省會警察廳發佈的考試題目來看,早期考試沒有要求分科,考題比較籠統,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這樣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當時社會醫生的水平:看似“全能”,但術業無“專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西醫的進入,政府對醫士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份檔案詳列考試內容涉及闡述中醫理論、養生之道、病理推論、經絡、五官、小兒牙病以及西醫用藥知識等。

比如牙科題內,就出瞭“髓溢之狀況”。李時珍曾引張銳《雞峰備急方》的一則案例,記錄到“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意思是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瞭,怎麼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牙齒為骨之餘,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瞭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

答題卷在經由當年經驗豐富的名醫組成的考試委員會批改後,成績張榜公示,然後才通知實習。若是發現作弊,一律不予錄取。

這一規定也得到瞭檔案佐證。成都市檔案館至今保存瞭一份1925年四川省會軍事警察廳衛生科報告醫生錄取情況的呈文,其間註明瞭有4份答卷雷同,因此不予錄取。

不過,若是落榜者認為是考官的水平不夠怎麼辦?隻要有勇氣和實力上訴,相關主管部門會同意補考。

一份1918年的檔案顯示,當時年歲五十五的考生倪漢清考試落榜,但他認為考官“嫉才”,因此“被屈難甘”,一氣之下上書警察廳,字字控訴,甚至大膽呵斥第一名“醫學糊塗,不辨優劣,竟列首名”。上書中,倪漢清要求與第一名比試醫學知識,並台中市化糞池清理立誓如果第一名贏瞭,就永不行醫。

意外的是,四川省會警察廳接到此呈後,竟然做出瞭“定期補考”的批復,也可見當時醫生考核制度的靈活,以及對優秀醫生的重視。

3

醫德缺失

坐地起價亂開藥方

清末民初進行醫士考核,實行醫療改革,其實是對當時社會醫療亂象進行整治的嘗試。

醫林奇形怪狀、惡習很多。一些醫生打著所謂“名醫”的招牌,上門治病時十分張揚,總要“招搖過市”。“非要乘坐三到四人抬的大轎,在街上耀武揚威一番。而且這轎子錢還得病傢給,一二百文到五六百文不等。”

鄭光路介紹,除此交通開 銷,就這“脈資”(即診療費)也相當不“親民”。“以二百文起碼,或四五百文至一千文或銀元一元。”當時勞苦打工族每月收入不過一千文至三千文,所以“貧人每每一病傾傢,故病者願死,不願求彼等醫也”。

尤其可惡的是,有些醫生還耍派頭:不管病者為急病、老病,往往要提前一夜禮請,他們還每爽約不至,或直到次日晚上才故意姍姍而來,病人此時已轉為危癥瞭……其實,這些“名醫”是故作忙態以增身價,表示病人在“排班站隊”等他。

排上號瞭,醫生的方子似乎“故弄玄虛”,字跡“龍飛鳳舞”叫人難辨,常導致藥鋪抓錯藥而傷害病人。還有的醫生借診病推銷自己的藥物不惜使出卑劣手段,違背醫德,“希圖得價,多方要挾”。有的中醫外科醫生“祖傳惡習”更壞透:倘有索不遂,便故意用藥使瘡潰痛或久不收口,以便任意索要藥資……

4

門檻較低

人人可掛牌行醫

此外,清末成都,作為醫學界主力軍的“中醫”,成才之路也是各式各樣。台中抽水肥價格

鄭光路告知,有宦途或經商失意後“半路出傢”的,也有傢傳師授還算有點底子的,以瘡瘍外科為多。“還有的出身”抓抓將“(藥鋪配藥小工),後升格為“大夫”。除此“草藥醫生”,挑擔走街串巷,或固定開鋪擺攤的也不在少數。

為多掙錢,有些醫生沽名釣譽,甚至發動親朋好友制送“華佗再世”之類匾額、錦旗裝門面,或打虛假廣告“假托病傢登報頌揚”。

鄭光路告知,“中醫”開業地點也不固定,傢境寬裕的,或者不靠行醫吃飯的,就把醫館安在傢裡。所謂懸壺在市,租鋪面行醫的,還有的幹脆依附藥鋪行醫,俗稱“坐堂醫生”。此外,也有開藥鋪兼行醫,或者擺流動攤賣藥的,以治骨傷、瘡瘍等外科為主,俗稱“四平攤子”,但“擺攤、跑街者,價廉,然亦有中肯之方,高出於坐轎及官醫者。亦有送診貧苦,不索脈禮者”。

比如上述提到的大夫王樸誠,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者仁心。對病重而無錢買藥的患者,王樸誠總是免費施藥診治。在其創辦的榮豐堂內,懸掛著許多牌匾,以“醫非營業”和“藥以治病”著名。每年春秋兩季,他都要為群眾接種牛痘疫苗,並且在慈惠堂義務坐診,免費提供治療藥品。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arrow
arrow

    zrp733fz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